高铁:对于速度的狂热已经是“过去时”
东方网6月14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2011年以来,高铁已经从追求速度和规模向安全稳定转变。据新华社报道,2011年4月15、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考察海南期间,乘坐了东环高铁列车,并专门听取了全国铁路工作情况汇报。胡锦涛强调,要把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贯穿到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各个方面,着力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注重抓好反腐倡廉建设。
此后,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态,京沪高铁的最高时速将从计划中的350公里降至300公里。
这两个细节被看作是高铁从强调速度向安全发展的转变。对此,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董焰表示:“我认为铁道部标准追求得过高了,动不动就时速350公里,250公里就足够用了,因为你要照顾到大多数地区。”同样来自综合运输研究所的罗仁坚告诉早报记者,京沪高铁降速是大势所趋。“一来保证了安全,二来减低了运营成本,降价是好事。”罗仁坚称。
对于铁道部将京沪高铁商业运营的最高时速确定在300公里,而不是此前拟定的350公里,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欧国立认为,铁道部主要是从运营、安全和节约时间有限性三个角度来考虑京沪高铁的商业运营速度。
欧国立表示,从运营的角度考虑,高铁速度越高,耗能就越高,票价也就会越高,而价格越高则能接受的人就会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调低速度实际上是在扩大消费者人群。另外,铁道部也有安全上的考虑,速度越高就越有风险性。
从实际的运营效果来看,欧国立认为,300公里时速和350公里时速尽管差了50公里,实际上旅客全程旅行下来节约的时间则是很有限的。“增加速度意味着增加投入和风险,而最终节约的时间能否与之成正比,这是许多出行人要考虑的。”欧国立表示,这次京沪高铁时速调整在25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是符合中国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老百姓的普遍收入水平的。
欧国立说,从目前来看,调低速度是一个比较明智的举措,不一定要追求速度和时间的领先,“高铁商业运营的速度应取决于市场,越贴近市场才越具有生存空间,一味地追求高速而不顾市场的需求是无意义的。”
——高铁:对于速度的狂热已经是“过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