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最早出现在美国,由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研制成功,呈黑色,强度比钢大、密度比铝小,又能像铜那样导电。用碳纤维制成的复合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且超轻、耐高温高压。很多人可能对碳纤维感到陌生,然而说到F1赛车和“神舟”飞船,却是众人皆知,碳纤维恰恰是制造这些高科技产品的主要材料。
碳纤维,在国际上被誉为“黑色黄金”,因为它已成为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与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我国第一条碳纤维生产线出自大连,令人激动。
封锁线被大连突破
多年来,对这一先进技术国外自然进行严密封锁。日本东丽集团是全球最大碳纤维生产商,其生产碳纤维必备的一种高温炉由日本一家制造企业提供,如果就要“东丽公司”所采购的设备,对方的回答则是“对不起,我们从不给这家公司供货!”其实这一切不难理解,如此高端、优质的工业材料,任何掌握其生产技术的国家和企业,都不可能拱手授人。
如同核技术、原子弹技术一样,国外无法对中国实现永远封锁,碳纤维技术也很快被国人突破。对此,作为大连人有理由多一分骄傲和自豪,因为突破这一技术的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连人萧忠渊。他被誉为“中国碳纤维之父”,也是大连兴科碳纤维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1990年,萧忠渊在大连开始建设国内第一条年产10吨的碳纤维试验生产线。10年之后,萧忠渊又亲自设计安装了具有自主科研能力的国内第一条碳纤维生产线,并通过了国家“863”专家组鉴定。说萧忠渊是个“奇人”不为过。以年产量200吨左右的碳纤维为例,他自主研制的生产线在用电方面的指标要求是400千伏安,一年下来,附属材料费不超过150万元;而美、日同类生产线的用电指标是2250千伏安,一年的附属材料费则高达1000多万元。直到现在,他一直保留着一个习惯,每天在家里进行各种研究,制作一些器件和模具。在他书房里,到处是一道道或深或浅由工具划出的沟痕,而他的书房和书柜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微型的车间,随处可见各种工具、半成品和成品。
兴科碳纤维的三个耀眼“唯一”
由萧忠渊一手创办的大连兴科碳纤维,经过20余年的沉淀,现在的年生产量约占国内市场1/5,2010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成长为碳纤维行业中明星企业。而由这家企业保持的“三个唯一”,则显得更加耀眼。
在科技研发方面,兴科碳纤维是我国唯一拥有碳纤维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到目前为止,公司的科研团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00余项,涵盖了碳纤维基础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碳纤维技术、碳纤维装备制造等多个碳纤维产业链环节,是中国拥有碳纤维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单体企业。
在成果转化方面,兴科是中国唯一掌握完整碳纤维产业链的企业。目前已经转化为兴科自有知识产权的项目共计100余项,涉及交通业、新能源、基础设施产业等十几个领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
与前两个“唯一”相比,兴科在装备制造方面取得的成绩堪称世界“唯一”。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创新,兴科在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自动化和大型化成套设备的技术研发工作方面申请专利达50多项,其中已授权专利达到30多项,是国际上唯一碳纤维成套设备专业厂商,集研发、生产、装备制造为一体。
又一个“千亿级航母”或将不是神话
21世纪是碳素材料的世纪,未来,碳纤维将不仅被应用于航天、航空和军事领域,还将在机械电子、建筑材料、文体、化工、医疗等多个领域展示它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世界碳纤维产量达到6万吨/年以上,我国碳纤维的年需求量已达到1万吨左右,而我国碳纤维的年产量只有500吨左右。根据有关研究,未来五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增长一半左右都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增长很快,预计到2013年中国将占据全球复合材料市场增长43%的份额。
面对广阔的市场需求,碳纤维未来在中国的发展之路自然光明无限。据兴科碳纤维总经理肖颖介绍,公司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于今年5月签约落户普湾新区,该项目总投资达90.5亿元,预计年产碳纤维5万吨、碳纤维原丝10万吨,建成后预计产值达520亿元。与此同时,该项目还将打造研发、生产碳纤维及碳纤维复合材料一站式产业链。届时,普湾新区形成一个以碳纤维材料为主导的千亿级产业基地,或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