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中国通” 被邀请“牵线搭桥”
从昨天一早出发开始,“CRI外籍记者大连行”采访团的俄语记者萨沙很兴奋,“我来中国有3年多了,但这是第一次来到大连,城市很漂亮、有很多欧式建筑,而且气候很好,市民都很热情。”他跟记者唠嗑时用汉语,虽然腔调不太纯正。
在连采访这些天,“CRI外籍记者大连行”采访团住在中山区一家酒店,这里距离中山广场不远,步行仅需要约10分钟,有人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而中山广场周边的建筑“混搭”的风格让来访者过足了眼瘾,当然萨沙等外籍记者也不例外。
萨沙的家乡在乌克兰城市利沃夫附近,他在本国学习了5年汉语,之后到武汉一所高校留学,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有1年半了,俨然是个“中国通”。相比“萨沙”这个名字,他更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亚天”。“有人告诉我,在中国叫萨沙很难被记住,亚天更加朗朗上口。”
采访路上,萨沙手里捧着本俄文书籍,他说:“这些都是中国现代作家的小说,我刚刚看完作家王安忆写的一部作品。”之所以读俄文版是因为朋友推荐,而且有些小说是经过他的朋友、同事之手翻译成俄文的。当然,萨沙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昨天进行的多个采访项目中,他都认真聆听,并不时发问。在高新区管委会,他还特别询问是否有信息技术企业与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存在合作、交流,当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邀请他“牵线”、多介绍有关乌克兰企业来连合作时,他会心地笑了。
昨天17时,第一天采访结束。“我回去要抓紧写下全天的见闻和感受,有些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萨沙边说边挥手与本报记者暂别。
——乌克兰的“中国通” 被邀请“牵线搭桥”